當今體壇誰最紅?答案非菲爾普斯莫屬!有人把這次京奧稱為「屬於菲爾普斯的奧運」,這個美國「飛魚」已為青少年偶像。而他身為過動兒的「病患」背景和蛻變過程,儼然勵志故事,比奧運的得獎紀錄更加閃閃動人。

台灣的醫界和教育界,受此激勵,最近也呼籲協助發掘國內的「菲爾普斯們」。但重點不在培養運動明星,而是使人盡其才,讓每個人,尤其是在起跑點上並不具優勢的孩子,也都有發揮個別潛能的機會。

人力問題,眾所關心。劉兆玄最近才說,人力素質下降會動搖國本,要求教育部速提改善方案。此事起因是「七分也能上大學」事件,但平心而論,又不是所有的大學都在收「七分大學生」,也並無指標顯示台灣的精英學生素質下降。此刻的問題並非優秀人才減少,反而是當初教改發願、卻始終沒能做到的那句口號:「把所有學生帶上來」!

乘著奧運熱,菲爾普斯的例子如今成為「範本」,一個幼時必須天天服藥的過動兒,有賴家長的耐心信心和良好教育環境,終於創造了今日成就。相形之下,台灣至今「唯二」銅牌的舉重女選手,都是家人明言不贊成往體育發展,就算奧運奪牌多麼榮耀,家人還是寧願政府幫忙找個「穩定工作」。

台灣只重智育,所謂的「資優」亦多往單行道發展。大學一放榜,各界目光都盯住各類組榜首,連內閣擺出來也是一份博士名單。這些「會讀書」的秀異人才各有所長,但話說回來,也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時候。台灣發展的中流砥柱遍佈各行各業,從拎著手提箱全球趴趴走的中小企業主,到近年來擔當「台灣之光」名聲的王建民、林義傑、網球雙姝詹莊等人,恐怕不盡然是傳統「好學生」軌道所培養出來。可見得,「人才」的定義狹隘,篩選標準狹隘,發展管道狹隘,才是台灣人力素質的最大問題。

若把菲爾普斯放在台灣的升學管道中,會不會落入「七分也能上大學」的那群備受譏諷的「後段班」學生當中?教育體制使很多不適應此制度的孩子們受苦,且被剝奪了發揮潛能的機會,這是成年人的錯。造成台灣「國本動搖」的關鍵到底是什麼?值得大家想一想!



【2008/08/19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青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