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更新日期:2011/04/11 19:55 張亞萱
 
【台灣醒報記者張亞萱綜合報導】台大國發所副教授杜震華今天投書報端,以台灣汽車產業為例,表示兩岸貨物貿易協定即將諮商,台灣如果能記取教訓,讓受保護的產業(農業除外)藉此完全自由化,並爭取兩岸相互完全開放,將會是台灣再次起飛的大好機會。專家進一步表示,汽車產業政策六十年來始終如一的故步自封,才是產業滯礙難行的主因。



台大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杜震華今天以「大官只對得起汽車老闆」向蘋果日報投書,語重心長地舉出,台灣與泰國在1998年分別生產了39.9萬輛車與14.3萬輛車,但是到了2008年卻變成18.3萬輛車與140萬輛車的天壤之別。更重要的是,泰國的汽車製造業,提供20萬個就業機會,該國政府更雄心萬丈地表示將在2014年成為「全球第10大汽車生產國」。



汽車專家邱文福在受訪時表示,台灣與泰國最大的差異是從1960年代起,我國就堅持百分之百自製與「CKD」完全散裝組合模式的汽車生產;而泰國則採取開放的「SKD」模組化組合模式,於是包括瑞典VOLVO、德國Benz都早在泰國設有汽車生產組裝場。


為堅守自製率法規,使得並沒有重工業基礎的台灣,在業界對內燃機、變速箱或底盤的研發、製造能力也付之闕如下,各車廠只好陽奉陰違,以進口矇騙自製;公部門也抱著鴕鳥心態半睜眼,至今車輛產業仍為日本車廠的殖民產業,台灣汽車至今仍然只是日、韓車業的代工廠。反觀泰國,卻一舉成為東南亞的底特律。



「其實台灣要做的事,就是減少管制讓市場自由化,撤除保護來吸引國際投資

。」杜震華解釋,泰國在2000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汽車業更加開放外國投資,並進一步撤消「自製率」規定,完全開放車商零組件搭配;加上東協區域減免出口關稅,擴大了外來投資,將泰國打造成為「東南亞的底特律」,緊追日本與韓國,並設定在2014年成為全球十大汽車生產國之一。


專家也表示,甚至到兩岸簽署的兩岸貨物貿易協定ECFA後,我國依然將汽車整車列入「鎖國」項目,不准兩岸汽車整車互通,還振振有詞的表示對岸車業強大,台灣不是對手,因此只開放零組件項目,為的是保護。



事實上,這反而造成對岸車業大方進入台灣組裝(如裕隆引進TOBE酷比、太子汽車引進奇瑞),台灣卻完全束手無策,唯一可能整車出口的「納智捷」不但未蒙ECFA之利,卻是「駛」不進中國大陸,只能整車拆散移植到中國去製造、組裝、銷售,令人遺憾。並且讓台灣更進一步成為中國車廠的「代工組裝」廠,不再只是日、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透 的頭像
    青透

    青透的部落格

    青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