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8/10/23 13:13 撰稿:Thomas Cooley


金融危機和大蕭條之間有什麼區別?



至少,最初的徵兆是相似的。銀行之間不願相互借款,哪怕只借一夜。實力雄厚的著名企業不能夠在商業票據市場籌到短期借款,即使他們幾乎沒有拖欠過貸款。很多國家的銀行系統機能喪失,並且需要政府的大力干預。就像一個因基本循環系統問題而出現多個器官衰竭的病人。儘管採取了緊急措施,但這個病人看起來仍然沒有什麼反應。



是的,情況就是這麼糟糕……但這是又一次大蕭條的開始嗎?



這個問題在過去幾周中已被反復提出——並且常常是很狂熱地提出。我的答案是——「不是……但是……」,我這樣說並不是為了追求戲劇性的效果。那麼,首先讓我們來討論「不是」,然後再來說「但是」。


美國當前的經濟狀況一點也不好。這次的金融危機是全球性的,並且確實發生了。不過,它對「真正」的美國經濟的影響還沒有那麼可怕。截至目前,共有70多萬人失去工作。我們預計這一數字還會增加,不過讓我們來看看實際情況。



截至目前的失業人數佔所有勞動力的比例不到0.5%。在2001年至2002相對輕微的經濟衰退期間,失業人數約佔所有勞動力的1%。在1981年至1982年情況嚴重許多的衰退期間,失業人數佔到了所有勞動力的近3%,這一數字是當前的六倍。而在真正的大蕭條時期(如今常被危言聳聽者引用),1929年至1933年低谷期間的失業人數佔所有勞動力的21%,而到1939年時,整體就業率仍比1929年低13%。



歐元區經濟體、英國、日本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產值正在減少;但是在當前的經濟放緩期間,所衡量的美國產值仍尚未減少。我相信美國的產值會有所縮水,但是在大蕭條時期,1929年至1933年期間的實際產值縮水了38%,並且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裏增長速度一直遠低於正常水準。



顯然,我們距離大蕭條還很遠。


而我想要提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我們對金融危機演變成嚴重且持久的經濟衰退的過程瞭解多少,我們又該如何避免它的發生?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是最為人們所熟知且被研究得最多的經濟崩潰,但是這不會是唯一的一次大蕭條,知道這一點非常重要。其他國家在20世紀30年代也遭遇了長期的低迷,包括日本、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巴西、紐西蘭、瑞士和芬蘭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在那次大蕭條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遭遇了產值低於正常水準的情況。


透過這些知識,我們對經濟蕭條(不管是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還是其他所有一般的大蕭條)為什麼會發生瞭解了多少呢?



不必感到驚訝,雖然沒有一個故事可以適用於所有案例,但是它們卻顯現出了一個共同的主題:正是在危機時刻做出的不明智政策選擇加劇並延長了伴隨危機而生的真正低迷。尤其是那些影響生產力和工時的政府政策,它們通常是阻礙經濟增長的原因所在。



現在已經很清楚的是,這種情況在大蕭條時期是確實存在的。儘管早期歷史學家側重於將其歸結於貨幣政策的失敗以及 Hawley-Smoot 關稅法所引發的曲解,但是現在有更有力的證據指向那些試圖人為地將工資保持在高水準狀態(胡佛 (Hoover) 和羅斯福 (Roosevelt) 執政時期)以及使行業卡特爾化(羅斯福執政時期)的政策。



好了,現在來談談「但是」部分:政策因素。羅斯福被認為是大蕭條時期的一位偉大的激進派領導人。事實上,他是一個偉大的試驗家,願意先嘗試一件事,然後嘗試另一件,以期扭轉國家經濟形勢。結果卻導致經濟低迷所持續的時間比原本可能持續的時間還要長。



大蕭條之後的幾十年,傳統的歷史學家將此次蕭條視為自由主義政策、瘋狂的投機以及胡佛和安德魯-梅隆 (Andrew Mellon) 等人的無能而導致的失敗。他們將後來的經濟復甦歸功於羅斯福富有靈感的領導能力以及政府在指導經濟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我們現在又開始聽到這類聲音,以及反對貿易、全球化和移民的言辭,更不用說對市場日益加劇的不信任。



這些是將要被採納的簡單的平民主義觀點,但是考慮到政策的重要性,這些觀點是危險和錯誤的,甚至是極度錯誤的。這些主張非常重要,一旦被採用,國家想要再改回來就非常困難。當前美國政府領導人能夠採取恰當的措施來防止當前的情況迅速演變為災難性的金融風暴嗎?本文作者樂觀但謹慎地認為,良好的判斷力將最終奏效。但是到目前為,他還不是一個盲目樂觀的 Micawb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青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